半岛体育-浙江啦啦队上新幕后,非赛季创意拍摄,雨后的杭州成绝美背景

 admin

 2025-08-22

       

 17

夏日的骤雨初歇,西湖边泛起薄雾,断桥上水光潋滟,一群身着亮眼训练服的年轻人正踩着湿漉漉的青石板路奔跑,相机快门声与欢笑声此起彼伏——这不是旅游宣传片拍摄现场,而是浙江猛牛啦啦队利用休赛期开展的“想拍什么就拍什么”创意计划,这支刚完成阵容换血的队伍,将雨后的杭州化作天然摄影棚,用镜头记录下竞技之外的活力与城市之美。

非赛季转型:从赛场中心到城市探索者

7月以来,CBA联赛进入休赛期,但浙江啦啦队的日程表却比往常更加密集,不同于传统运动员休假模式,这支队伍开启了“城市运动影像计划”,将训练场从体育馆延伸至城市角落。

“赛季中我们要配合比赛节奏,动作编排和拍摄都围绕赛事需求。”啦啦队队长陈雨薇指着苏堤上一处正在进行的俯卧撑训练场景说道,“现在终于能尝试一直想拍的东西——比如在雨后初晴的北山街做倒立,在龙井茶园的雾气里跳爵士舞。”

队伍的新阵容包含12名正式队员和5名预备队员,其中三分之二是首次参与职业联赛的“新鲜人”,00后新成员林小艺坦言,这种跨界拍摄比想象中更难:“在湿滑的六和塔石阶上完成托举动作,需要比木质场地更强的核心控制力,但镜头捕捉到钱塘江背景的瞬间,所有人都觉得值得。”

雨后的杭州:意外邂逅的最佳拍档

计划原本设定在晴天拍摄,但梅雨季的变幻天气反而带来惊喜,上周三清晨,团队原本因大雨取消拍摄,但教练组临时决定改为“雨景特辑”,结果在柳浪闻莺公园拍下的那组镜头——队员旋转时飞溅的水珠与荷塘涟漪同框的画面——目前已在社交媒体获赞超8万次。

“雨水成了最自然的特效师。”专职摄影师赵哲举起相机展示最新成片:雷峰塔前,两名队员在积水中完成高难度腾空动作,倒影与实景交织出对称的美感。“杭州的雨后有特殊的光线质感,能见度极高,远处青山与近处水洼形成天然层次感。”

团队甚至开发出专属的“雨后工作法”:用防滑喷雾处理运动鞋底,选择防水材质的服装,并掌握在积水面完成跳跃而不溅湿镜头的技巧,这些经验已被整理成《城市运动拍摄指南》内部手册。

跨界合作:当啦啦操遇见城市美学

值得注意的是,该项目已超越简单的训练记录,呈现出明显的跨界特征,团队邀请中国美院学生参与构图设计,与杭州本土运动品牌合作服装,甚至采纳了西湖游船船夫关于取角度的建议。

在最新发布的一则短视频中,队员们穿着青瓷纹样的训练服,在拱宸桥桥洞下完成一组中国风编排动作,背景里偶然入镜的摇橹船与动作节奏完美契合,这条视频意外成为杭州市文化旅游局转发的“城市宣传样本”。

浙江啦啦队上新幕后,非赛季创意拍摄,雨后的杭州成绝美背景

“啦啦操不仅是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,更是运动美学的表达。”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运动艺术系主任彭教授认为,“这种非赛季探索既能提升队员艺术表现力,也是体育文化融入城市生活的创新实践。”

幕后训练:创意背后的硬实力

光鲜的影像背后是严格的日常训练,队伍保持每周六天、每天五小时的常规训练量,包括基础体能、技巧重复和编舞创新,新加入的蹦床训练课程,专门针对城市环境中可能遇到的不平整地面。

医疗团队为此特别加强了下肢稳定性训练和应急处理方案。“在非标准场地训练需要更强的自适应能力。”队医展示特制的便携式急救包,里面增加了处理擦伤和扭伤的用品,“但我们更注重预防,所有拍摄点都经过提前勘场和风险评估。”

队员们的身体数据监测显示,这种户外训练使核心肌群激活度提高了15%,但运动损伤概率并未增加,团队正在将相关数据整理为研究报告,可能为户外运动训练提供新参考。

浙江啦啦队上新幕后,非赛季创意拍摄,雨后的杭州成绝美背景

从杭州启程:体育文化的多元表达

随着素材库不断丰富,团队开始规划主题影展和运动美学分享会,部分内容已纳入浙江青少年体育运动推广计划,作为培养体育兴趣的教学素材。

“下次想在雪后的灵隐寺拍一组动静对比的画面。”陈雨薇翻看着拍摄计划笑言,“杭州有四季分明的美景,啦啦操有无限可能的表达——当我们把这两者结合,发现体育创作可以如此自由。”

雨又渐渐落下,队员们迅速收拾设备转场,有人指着湖面跃起的鱼开玩笑:“看,这才是最自然的啦啦队员!”相机捕捉下这个瞬间:运动的身影与生动的城市景象在镜头中相映成趣,仿佛诉说着体育与城市之间永不落幕的对话。

评论